上海中医药大学2020年工作计划

发布:2020-03-01浏览量:987


 2020年是学校推进落实“十三五”规划的收官、第五轮学科评估等重大攻坚任务的建设成果验收之年,是统筹谋划“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及李强书记来我校调研时提出的“特色是生命、育人是根本、文化是灵魂”的要求,在持续巩固疫情防控各项成果的基础上,精心谋划学校新一轮的发展规划,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坚持高质量发展新理念,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0年,学校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统筹做好援鄂医疗队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为完成一线医疗任务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障。二是全力支持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督促指导附属医院加强发热门诊和院感管理,促进中医药早期干预。培养和锻炼一批中医药防治呼吸道传染病专家和骨干队伍,加强附属医院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中医药救治能力。做好各类捐赠工作,强化防护物资保障。三是继续落实落细学校各项防控举措。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疫情防控工作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将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将困难估计充分,将情况考虑全面,将措施制定周密。根据疫情防控要求,统筹2020年春季和秋季两个学期教学计划,制定完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方案。做好疫情期间和疫情结束后相关教学工作的衔接,加强对学生学业指导,做好对困难学生的关心帮助。同时,要采取有效举措,将疫情对学生招生考试、毕业就业、学位申请等方面的影响降到最低。

2.统筹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结合双一流建设、“地高大”建设工作,统筹推进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全面总结学校“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成绩和不足,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中医药行业、长三角区域战略发展需求,理清制约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结合市教委的工作要求,围绕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2021-2025年的发展战略、建设目标和重大改革举措,设计好学校下一步改革发展的时间表与路线图,进一步夯实办学基础,突出办学特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3.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中医药人才。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三全”育人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德育管理和服务为核心,围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进一步优化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打造具有行业乃至全国影响力的课程思政“领航塔”院校;加大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智库”建设,研究进一步优化中医药教育发展生态的改革措施。二是持续推进“同心圆”人才培养改革工程。实施“传承+”系列教改项目,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机制。对接教育部“双万”计划建设目标,深度思考抗“疫”中暴露的教学学术短板,依托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医学院校联盟平台,推动教学内容更新优化,力争中医传统基础学科课程在国内率先有所突破。三是创新产教融合教学组织模式。办好中医特色人工智能学院和智能医学工程新专业,打造中医智能创新实验室,建设一流中医药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和示范性的五大“金课”体系。四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学位点内涵建设,开展调整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马克思主义和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推进中西医汇聚创新机制和平台建设,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长期稳定项目,全面完成教育部专业学位点质量评估。五是持续推进教育国际化提质增效。继续扩大在中医药院校中的领先优势,探索国际化发展内涵质量指标体系,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主流医学的深度合作,推进优质海外中医药教育中心建设,提升对学科建设的贡献度。六是建立更加开放的继续教育发展体系。以优才学院、善小学院和内经国际研究院为抓手,推动全人才周期教育链建设,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社会教育向纵深发展,提高办学经济和社会效益。

4.着力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发挥高层次人才学术标杆、学科引领及团队统帅效应。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孵化机制,聚焦人才发展制度保障,强化人才项目过程管理和考核,建立以分层培养、目标激励、多元发展为核心的“三位一体”人才发展模式,为中医药学科催生源头性、原创性重大标志性成果提供智力支撑,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办学水平。二是推进新一代海派中医药领军人才培育工程。以附属医院为基地,探索现代文化氛围中海派中医和国学经典有机结合的高层次中医领军人才培养新机制,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三是激活人事制度内驱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顶层设计,深化职称改革,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师分类考核评价机制,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制定学校人才需求发展规划,完善人才招聘与人员内部流动机制。积极争取市属高校试点住房补充公积金政策落地学校。凝聚人才强校的共识,调动一切资源为人才成长和事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5.大力推动中医药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全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做好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这是今年“重中之重”的工作。本轮评估指标体系有重大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思政教育、育人成效、师德师风、社会服务等定性指标和学生问卷将对评估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全校上下必须一起行动起来,早做谋划,守土有责,紧紧围绕保住三个主干学科A+成绩的总目标,加强组织保障,完善运行机制,凝练学科优势,充分展示“上中医”特色优势。同时,将评估工作与全面推进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相结合,实现“地高大”、“双一流”建设新跨越。二是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创新。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化“科研特区”建设,提升承担国际学术前沿课题和国家战略目标任务的能力。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建设代表我国中医药学科领域最高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际合作重点实验室。三是推动中医药特色学术成果产出和转化。面向国家中医药科技创新重点领域,谋划“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重点布局具有中医药学科特点的项目,推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产出。构建成果转化全生态服务体系,创建上海中医药大学技术转移协会。

6.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一是推进中医药优秀文化传承。大力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养生保健方法,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活动,扩大中医药文化对外服务领域。二是提升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发挥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学科优势,针对心脑血管病、呼吸及骨关节系统等慢性病,制定推广相应中医康复方案,推动研发中医特色康复器具。三是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加强中医药“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建立融医疗服务、文化传播、学术交流、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实体。持续推进海外中医中心建设,筹建荷兰、英国、法国、东南亚等新的中医中心;运作希腊太极健康中心,筹建新的海外“太极健康中心”。四是深入开展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主导中医药国际标准,完成《WHO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全球评审,推进WHO中医技术和康复项目等。加快建设“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筹建中心大楼,争取年内开工。

7.继续优化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以国际一流的附属医院建设为龙头,引领上海中医药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一是以中医医联体和专科专病联盟建设为抓手,组织附属医院参与本市东西南北中医医联体建设,优化上海中医药服务体系。二是组建中医临床研究中心,协调推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好9个区域医疗中心(龙华医院外科、肿瘤科、急诊科,曙光医院肝病科、内分泌科,岳阳医院皮肤科、推拿科、针灸科和光华医院风湿病科),力争创建3-4个国家中医诊疗中心。三是继续推进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发展,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大任务。推进附属医院临床数据中心建设。开展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市第二、第三康复医院等附属医院创建工作。继续加强校区共建社区卫生中心,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基础。

8.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切实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以“三大主体责任”为抓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开展教师思政分层分类教育,优化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巩固和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抓好“四项计划”,积极创建上海市党建特色高校,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推进公立医院党建工作。举办中层干部培训班,做好研究所换届工作,强化干部管理监督,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建设,压实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开展校内巡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加强统战工作,支持协助党派和团体组织建设。加强离退休工作,切实关心离退休教职工。加强新时代工青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