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2021年教代会工作报告

发布:2021-04-26浏览量:649

开局多壮丽 奋进正当时

以昂扬奋斗姿态开拓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新篇章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

第九届教代会、校本部第四届教代会暨第十三届工代会第六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徐建光

2021426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学校一年来的发展回顾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学校开启新征程、谋划“十四五”的关键之年。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学校事业发展增加了新的挑战。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和时不我待的改革发展任务,全校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同心协力、迎难而上、奋发进取,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统筹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和疫情防控工作,全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加强顶层设计,学校内涵建设不断深化

制定《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推进12个专项规划编制。通过走访调研、意见征询、深入研讨等,形成学校 “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全力奋战第五轮学科评估,班子成员亲自指挥,群策群力,精准决策,按时完成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参评学科填报工作。深化综合改革,完成《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化综合改革工作报告(2014-2020年)》。加快地方高水平大学和国家“双一流”建设步伐,持续推进内涵式发展。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方共建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意见正式颁布,全方位加大政策和资源支持力度。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保持领先水平,在上海高校分类评价中继续位列应用研究型第一梯队。

(二)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不断优化

实施思政课改革创新攻坚。挖掘深化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等课程思政教育功能,持续推进“岐黄中国”“领航学院”等品牌建设。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编写中医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承办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人体解剖学》《中药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入选上海市优秀案例,首次受邀出席中国教育电视台《课程思政面对面》访谈节目。系统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市级示范校创建工作。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知史明道、爱国力行、明理致远”毕业季和新生季系列主题教育;形成“大学第一课”、“毕业生最后一课”系列育人品牌。入选“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仅我校与长春中医药大学入选),连续第三次入选“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育人实践》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简报,唯一入选的中医药院校。“申小杏”学生党建远志计划入选上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示范培育项目。连续3年超额完成征兵工作任务,获评“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聚焦育人成效。辅导员首次荣获2020年上海高校思政课“大比武”特等奖,荣获上海高校辅导员论坛征文一等奖;网络文化原创作品《为医为梦》荣获上海市一等奖、教育部三等奖;学生社会实践项目获上海市“知行杯”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蝉联“优胜杯”。上海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斩获226铜。110名新生志愿者积极参与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志愿服务。学校获评上海学校心理防疫抗疫先进集体。

做好特殊时期的就业工作。通过“云招聘”“云指导”和“云帮扶”等举办6场空中宣讲会和1场招聘会,吸引近300家优质企事业单位提供1000余个招聘岗位。学校就业率96.23%超过上海高校平均就业率。

(三)坚持改革创新,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优化本科生人才培养结构。打造医教协同、科教融通、产教融合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举办首个跨校中医学本博连读“屠呦呦班”,开设全国中医药院校首个“智能医学工程”新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教育部首批新工科建设项目结项评估“优秀”,中药学专业获教育部首批新农科建设项目,康复医学院荣获中国康复医学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7门全英语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国际平台课程,位列全国中医药高校首位;中标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主编23部,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并列全国第一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建设,积极推进“药学”“生物与医药”“护理学”新增学位点申报,已通过上海市评审并推荐。研究生参与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达到100%,高水平论文数增加44.6%,学科贡献度逐年提升。

培育知华友华留学生。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留学生基金委举办的“感知中国·我们的抗疫故事”主题征文等活动,让学生体悟中华文化精神和内涵。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新增设食品卫生及营养学(高起本)专业。开设企业家养生高端班“内经生命智慧与中医养生高级研修班”及行业委托班“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及海派流派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炮制与调剂培训班”等项目,拓宽社会培训服务范围。

(四)坚持人才强校,教师队伍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多措并举引育中医药人才。引进优秀中青年人才11名,柔性引进领军人才20名;获评国家级人才项目2项,省部级人才项目4项;聘任客座教授12名,兼职教授3名;顺利通过上海市“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终期评审。推进“杏林百人计划”“杏林传承型人才培养计划”,建立青年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加强博士后管理与队伍建设,完成博士后流动站评估,实施“博士后创新激励计划”“合作导师支撑计划”。6位博士后获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资助,2位博士后获上海市优秀博士后资助,获得各类国家、省(市)基金项目资助17项。推进教师分类发展,落实《“代表作”制度实施细则》,完善同行评议制度,优化绩效分配办法,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加强教师培养,举办非中医药专业教师中医药基础知识学习班等系列培训,3名教师获聘教育部中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课程联盟理事长。

(五)坚持对标一流,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强化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增强科技创新能力。38个国家中管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全部顺利通过验收,其中14个重点学科获优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实现行业“十连冠”,获资助项目125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直接资助总额达5705万元。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3项,在上海地方高校中居于领先。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8项,实现获奖奖种和数量的全面突破。新增国家社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基金4项。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授权专利173(较2019年增加25项)

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加强大型仪器平台共享服务。向市科委提交“中药功效物质与品质评鉴国家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筹)”的推荐请示和建设方案。完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工智能实验室、外语学MTI实训室、实验动物中心等建设改造。

持续推进传统薄弱学科建设。新增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2项,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2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4项,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资助7项,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项目2项,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资助6项,市教委“阳光计划”项目3项,冷门绝学项目1项。

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成果转化。制定科研特区建设实施细则,优化管理流程,激发创新团队的活力。搭建科研与临床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中医药转化平台、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技术交易及投融资孵化平台。加入长三角高校技术转移联盟,在生物医药器械领域与联盟成员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技术转移模式等加强合作交流。取得横向科研课题70项,合同金额达4232万元,其中成果转化335万元。成立中医药特殊药物研究院、九州通中医药创新研究院东方分院,积极探索新型研究院合作模式。

(六)坚持开放办学,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拓展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心入选首批上海市重点智库,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中医药国际发展规划。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正式开工建设。《中医药文化(英文)》获批国内正式创刊,成为中医药文化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国际平台。《WHO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进入WHO出版程序。积极举办ISO各工作组线上会议,主导制定并发布3项国际标准。发挥“一带一路”中医药网络作用,海外中医中心外派医生积极开展防疫工作;“太极健康中心”新建巴塞罗那分中心推出中英对照中医功法系列视频课程用于预防和疫后调理;加强与荷兰中医药专业协会等组织合作,在线介绍中医药防疫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生物医学技术研究所、挪威卑尔根大学、韩国东国大学建立合作关系。2020年学校首次进入QS亚洲大学榜,在650所亚洲大学中位于第301-350位之间,列全国中医药院校之首。

(七)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附属医院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积极作用。开展发热门诊中医药早期干预,龙华、岳阳3个新冠中药院内制剂获批。组织中医专家积极参与本市确诊病人救治,制定两版上海市中医诊疗方案。选派227名队员组建国家中医医疗队(上海)驰援武汉,医疗队荣获“时代楷模”称号,曙光医院被评为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龙华医院被评为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践行“长三角一体化”“健康上海”战略。推进四大区域中医医联体建设,带动区域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能力与水平的显著提升。推动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牵头组建长三角一体化专科联盟,曙光医院肝病、内分泌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病率先成立了长三角中医专科联盟。推进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完成等级复评审。8家附属医院取得了公立三级医院绩效考核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一、第二名,6家医院获得A+等级。龙华医院争创国家中医(专科)医学中心。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新增一批上海市创新医疗服务品牌。推进宝山中西医结合医院,市第二、第三康复医院等创建附属医院。加强区校共建,全市11个区与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学校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浦东新区东方医院、温州市泰顺县分别共建东方国际中医诊疗中心和泰顺中西医结合医院。受青海省、新疆等地区委托,开设中医药人才培训班。

(八)坚持文化引领,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推进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迎接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终期考评。成立艺术教育中心,推进艺术类课程建设。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市级以上社会媒体新闻报道1000余篇(较2019年增加60%,其中国家级媒体报道350余篇。加强校报、校园网和新媒体等平台建设。获评上海市报纸编校质量优秀,官方微信累计阅读量超1756万次,关注量13.2万。“融媒体提升中医药传播有效性研究”项目获上海市报纸行业协会“媒体深度融合”创新项目一等奖。积极开拓线上数字版发行渠道,《上海中医药报》实现海外发行零的突破。《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被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收录。发挥文化活动凝聚作用,原创话剧《裘沛然》赴福建、广西等地演出,举办全球“云知音”网络公益钢琴大赛颁奖典礼、第三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务青年发展论坛。开展学校传统保健体育“云”动会,阳光体育大联赛中分别获武术拳操、功夫扇、武术秀比赛(高校组)一等奖,空手道比赛男女混合集体型一等奖。博物馆获浦东新区科技节先进集体、浦东新区“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集体称号。中医药实践工作站获第八届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云端展会)科技创新教育资源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展区人气奖。涌现一批模范榜样。针推学院经络腧穴教研室获上海市巾帼文明岗,公共健康学院谢燕、附属曙光医院刘力获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刘华、李斌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沈凯凯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多名教师获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各级奖项。沈凯凯获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医学组一等奖。

(九)坚持规范管理,建设平安美丽校园

加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推进学生宿舍院区维修、实验室环境改造,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按计划完成国有资产处置、各类项目维修。落实审计责任,推进财务管理各项工作规范化。建设“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智慧校园”,推进垃圾分类,开展光盘行动,完成节能改造,优化后勤管理平台。获评上海市高校“六T”管理示范公寓,上海市节水型学校。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智慧校园顶层设计,推进校园事务“一网通办”,启动中医智能创新实验室建设,建立“疫情健康管理系统”,加强网络安全环境治理。做好增收节支工作。全年累计实现收益1698万元,其中增收760万元,节支938万元,收益全部用于年终教职工绩效增量的自筹资金来源。坚守安全稳定底线。完善学校应急预案、做好信访工作。开展安全检查和警校联动。

(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制定学习教育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召开领导小组会议7次,发布工作提示17次。组织开展党委常委会专题学习研讨会4次、党委中心组学习会8次,举办“中层干部理想信念宗旨教育专题研修班”,组织中层干部赴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开展各级党组织书记集体备课、成立“星火”大学生红色精神宣讲团等活动,以“四史”学习教育激发基层党组织工作活力和党员学习动力。

持续提升基层党建质量。注重夯实党建基础,加强党支部“三会一课”开展情况检查,开展组织生活(主题党日)优秀案例评选,推进12个直属党组织按期完成换届。着力提升党建质量,实施基层党组织“攀登”计划,开展新时代教师党支部引领工程,开展党建质量提升中期评估。“申小杏”学生党建远志计划入选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基层党建创新项目。党建特色高校、标杆院系和样板党支部建设均被评为A类。加强队伍建设实施党务干部“红领”计划。我校在市党建研究会获立项6项,获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大力推进医院党建,按照公立医院党建“1+2”文件要求,增设专职党委副书记,实现附属医院巡查全覆盖。龙华医院《以“德术双育”模式,培育“双带头”骨干》入选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和教育部思政司组织编写的《基层党组织书记案例选编(高校版)》。

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制定全面从严治党年度工作计划和“四责协同”相关制度,细化责任分解,推动责任落实。开展“四书四会三报告”工作,强化领导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对7个直属党组织开展巡查,发现问题57个,形成巡查建议59条。紧盯“四风”问题隐形变异新表现,制止餐饮浪费与整治“四风”问题相结合,构建常态化工作机制。推进学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

汇聚力量助推学校事业发展。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引导统一战线成员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社会进步建言献策。顺利完成民主党派各校级委员会换届工作,党外知识分子队伍建设不断夯实。提升工会服务专业化水平,为教职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共青团的助手作用和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入细致做好离退休人员工作,发挥离退休老同志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发挥老教授协会“五老”队伍作用,做实关心下一代工作。充分发挥学校董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的重要作用,不断深化校企协同创新,吸纳社会力量支持学校建设,引进社会资金助力高水平、“双一流”大学建设发展。我校基金会获评最高等级“5A级上海市社会组织”, 获批捐赠收入配比资金2552.5万元。

各位代表,在特殊的一年取得特别的成就实属不易,这是全体师生、医务员工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结果,是全体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奋发进取的体现。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然,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建设事业的发展与我们的目标、使命师生的期待还存在差距,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工作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强化;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还需要有力的措施;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引领技术创新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水平等方面还要进一步深化。我们要直面这些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定攻坚克难的信心!

二、学校2021年重点工作

走过极不平凡的2020,迎来充满希望的2021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建校65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中医药大会等重要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国家和上海发展大局,以钉钉子精神把各项工作任务抓实抓细,抓出成效,在构建新一轮事业发展格局中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为建党100周年献礼!2021年,学校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以迎接建党百年为契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围绕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为导向,在“实”字和“活”上下更大功夫,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向纵深,扎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二是不断夯实党建工作基础。全面推进“四项计划”,推动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作提质增效,建设一流党建品牌。加强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推进校内巡查和“回头看”工作,落实监察派驻改革,开展政治生态分析,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三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实施课程思政,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培养方案。持续开展“申小杏”计划,统筹推进“三全育人”市级示范校创建,深化“导师团”和“岐黄育人实践基地”等建设,完善“跨界协同一体化育人体系2.0”。创新国防教育形式,开展好学生军训工作,完成征兵任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加强就业服务和指导。

2.发挥教育综合改革引领作用,出台“十四五”规划。一是统筹推进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对照中央和市委部署,着眼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倾向,全面修订校内相关规章制度,完成我校2021年上海市高校分类评价工作。二是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围绕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建设目标,完善并出台《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抓好《规划》实施,明确职责分工,以重点项目牵引主要任务落实落地。

3.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更高质量发展。一是凝心聚力打造一流本科生教育。推进师承模式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传承+”为主线的现代中医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深化“屠呦呦班”“沛然计划”、中医学“5+3”一体化专业等以传承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跨校、跨学整合式教学平台,依托教育部“新医科”“新工科”“新农科”项目,建设以人工智能学院、康复产业学院、中药产业学院为代表的现代产业学院等。二是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学位点内涵建设,完成教育部中医专业等4个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启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的新一轮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2020-2025年)工作,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史、医学技术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及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内涵建设,推进药学博士、护理学硕士和生物与医药硕士专业学位等培育学位授权点的国家评审工作。三是持续推进教育国际化提质增效。继续扩大在中医药院校中的领先优势,探索国际化发展内涵质量指标体系,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主流医学的深度合作,在确保落实校园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积极吸引更多优质留学生来沪学习深造。四是建立更加开放的继续教育发展体系。拓展继续教育合作领域,创新教育办学模式,筹建上海老年大学中医大分校,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社会教育向纵深发展,提高办学经济和社会效益

4.发挥中医药特色,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一是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加强全球中医药文化与创意研究中心建设,成立海派中医药文化创意专家智库,积极探索中医药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创作一批承载中医药文化的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大力弘扬中医药学传承发展。二是推动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重点布局和组织有中医药学科特点的科技成果培育计划,形成有助于推动一流中医药成果产出的新机制。启动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教育部发布之日),持续推进第五轮学科评估后续工作。三是加强科研实验平台建设。以科研特区试点研究院为例,形成有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管理机制。实施科技资源服务与共享提升计划,持续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内涵建设。四是创建大学科技产业园。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大学科技园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探索建设新机制,落实与奉贤区、浦东新区等有条件区域筹建大学科技产业园。五是实施产学研医政联合攻关。提升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能力,实施高校创新策源能力提升计划。通过探索科技MDT(多学科会诊)联盟建设,新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ET系统(专家标签系统)建设,科技人员标签化、成果信息化建设等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5.深化师德师风,推进新时代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改革。一是探索教师育德能力提升新模式。举办“明师道 强师德 铸师魂 做新时代教育筑梦人”培训班,进一步强化新进教师、新一届教师党支部书记、青年教师班主任、中青年骨干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持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新时代上海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实施上海高等教育人才揽蓄行动,落实人才引进“破五唯”,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引进标准,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发展工程。三是深入推进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继续全面施行职称评价“代表作”制度,推进人才分类评价发展,实施薪酬分配体系“破五唯”,完善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

6.服务健康战略,继续优化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以国际一流的附属医院建设为龙头,引领上海中医药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一是大力推进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积极争取“十四五”国家中医(肿瘤)中心、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国家中医康复中心、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等重点项目落地。加强医院临床专科评估和规划,推进四家市级附属医院牵头的本市东西南北四大中医医联体建设。继续深化医院临床数据中心建设,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医疗质量、安全和管理水平。加强对合作共建医疗机构的质控管理及附属医院、医联体、区校合作单位一体化管理。二是推动中西医结合创新发展。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院建设,深化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联合成立的上海市中西医神志病研究所内涵建设,推动“上海市中医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专项建设。

7.加强合作交流,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和现代化。立足教育国际化、中医药全球化的发展,将国际化战略作为关键性的发展路径,稳步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工作。一是积极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建设。11月完成辅楼结构封顶,明年1月争取主楼结构封顶。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院)内涵建设,围绕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调研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绩效考核和晋升机制、学科布局等内涵建设,细化软件建设规划,确保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同步进行。二是启动新一轮世界卫生组织合作项目。完成新一轮(2021-2024)的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的申报、评审确认等工作,启动术语、传统功法、康复等新一轮世界卫生组织合作项目。

8.加强内部治理,夯实各项保障工作。继续从学校长远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出发,厉行节约,盘活资源,集思广益,拓展收入来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让增收节支成果惠及全校教职员工。继续做好校园基本建设、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安全保卫等工作。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效,推进室外雕塑群提升、校园灯光改造、文化地标命名与展示、师生公共空间文化提升等项目和工程,打造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环境文化。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做好校园防疫研判,紧盯关键点关节点,健全完善疫情防控长效机制。

各位代表,2021年十分关键,全校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事业发展中来,紧紧围绕学校各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工作紧迫感,坚定信心、卯足干劲,以昂扬奋斗姿态努力开创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