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肝肾疾病病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在我校附属曙光医院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我校校长季光等学术委员会专家出席会议。
肝肾疾病病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立项,2008年启动建设,于2012年通过了教育部组织验收,正式发文挂牌。实验室依托于我校,建设地点为我校附属曙光医院。此次举办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旨在对实验室在新发展阶段的建设工作形成指导性建议,围绕肝肾疾病的中医病机、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等领域关键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推动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会议举行了肝肾疾病病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一届学术委员聘任和颁证仪式,聘请季光、凌昌全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聘请谢渭芬、王鹏、马雄、李川、项耀祖、刘平、王峥涛、牟姗等专家为学术委员会委员。
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平对实验室近四年建设工作和发展规划进行汇报。肝肾疾病病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聚焦于肝肾疾病的病机及证候基础研究、慢性肝肾疾病的病证结合疗效评价研究、治疗慢性肝肾疾病的有效中医方药作用机制研究等重点研究方向。近四年来,实验室新增国家级项目40余项。共发表论文600余篇。荣获各级别奖项10余项,实现成果转化5项,转让总金额4000万元,主持制订多项行业诊疗标准指南/专家共识。实验室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举办“推动高质量中医药研究”等学术论坛与系列学术讲座。实验室近年培养国家优青、岐黄学者、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上海市“东方英才”等一批高层次人才,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实验室相关研究成果为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中药新药研发、治疗方案集成,提高中医药治疗肝肾复杂疾病的临床疗效,推动中医药防治肝肾疾病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学术委员会委员对实验室在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实验室发展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希望实验室深入研究“肝肾同源”理论;利用现代医学理念探讨中医病证和分型理论,揭示肝肾共病的内在规律,通过现代研究手段量化和客观化,揭示病机或证候内在规律,为中医国际化提供支撑;探索肝脏与其他脏器联系,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关注多个器官(如肝脏、肾脏、心脏等)的共同病变;从免疫代谢入手,探索中医药疾病防治潜力与优势;从中医的临床实际及用药特色出发,开展药代动力学研究,分析中药的活性成分、体内浓度、有效性与安全性,明确药效和毒性的物质基础;探索中药的共性问题,从根本上探讨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机制;关注中药成分的转化过程及其生效部位;利用单细胞测序等新兴技术,深入研究中药小分子的作用机制等。
季光对实验室未来发展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实验室从“肝病病证”研究扩展到“肝肾病证”研究,从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拓展到肾肺等多脏器纤维化研究,聚焦中医药抗纤维化优势方向,利用学校优质平台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借助医院临床优势,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推动高质量成果转化。
张伯礼强调,实验室应以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为目标,聚焦肝肾疾病主要临床问题,进一步聚焦实验室研究方向,开展“肝肾同源”创新中医理论研究,围绕肝肾纤维化、代谢性肝肾疾病以及传染性肝病,开展大规模、大数据、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实验室要建“大平台”,用“大投入”,形成“大产品”,培养“大人才”。
此次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的召开为重点实验室在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方向,注入了动力。实验室全体成员将以此为契机,携手共进,开展有组织科研,推进中医理论的创新和临床应用的突破,实现实验室建设的进一步传承创新发展。
(曙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