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
>新闻发布

我校博士生服务团赴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2025-07-17浏览量:10


为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充分发挥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学科、科技、智力和人才优势,助力乡村振兴。710日至14日,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孟煜率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博士生服务团师生(以下简称“博士团”)赴贵州省铜仁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贵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邬卫东、铜仁市人民政府驻上海联络处主任赵曙光,以及贵州中医药大学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博士生代表等参加活动。

孟煜率博士团一行赴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进行调研并召开座谈会。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敬杰,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龙群跃,铜仁市人民政府驻上海联络处负责人,贵州中医药大学相关领导,贵州省市县相关负责人参加调研。调研团队实地参观了中医综合治疗室、康复医学科病房等,听取了医院在整体发展、人才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汇报。孟煜表示,近年来我校与贵州的合作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深化,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成果不断呈现。本次我校博士团将携手贵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联合组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特长,为贵州百姓进行健康义诊、科普宣传、技能培训、教学查房等服务,并针对当地医疗水平、中医药发展、中药材和康养产业等开展调研,发挥中医药院校在乡村振兴中的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

红色热土炼初心,思政课堂“沉浸式开讲”

我校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主动拓展课堂边界,将思想政治教育从“教室内”延伸至“社会中”。依托革命遗址、红色资源、基层一线等真实场景,把行走的路线变成生动的课堂,把历史记忆与时代脉搏转化为青年成长的“活教材”。博士团一行走进贵州省印江木黄镇,深入红二、六军团会师旧址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在木黄会师纪念碑前庄严重温入党誓词,在贺龙军部旧址前重温会师决策的历史瞬间,在浮雕墙前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沉浸式”党课唤醒信仰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博士生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将把先辈的革命精神融入中医药传承与服务基层的实践中,把青春理想根植于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让红色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博导带队开启“健康快闪”,义诊服务送到家

为强化中医药服务基层能力,深化对口合作,将课堂育人理念融入社会实践的沃土,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导、专家领衔,博士研究生参与的博士团一行深入贵州省铜仁市及下辖的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江口县、德江县等多家医疗机构、南门古城梵净医馆及乡镇社区卫生院,开启了一场把医疗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的“健康快闪”。

博士团实地调研中医药发展现状,开展了多次教学查房和医疗讲座,从中医经典理论的运用,到与现代诊疗技术的结合,服务团成员和当地医疗人员互相探讨疾病的诊断思路和治疗要点,共同学习与制定复杂病症的诊疗方案,为当地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在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博士团分别组织了多场健康义诊活动,为当地常见的慢性筋骨病、湿疮、肺胀、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提供了全面的中医特色治疗服务,共累计服务群众1000余人次。

学校联合北京曜阳公益基金会上海办,发放健康宣传资料300余份,“清凉一夏”生活包500余份,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患者称赞:“专家手法精准,疼痛立刻减轻,以前去省城才能看的病,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太暖心了!”当地医务工作者也表示:“博士团的指导既全面又实用,为我们以后的诊疗工作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探道地药材根脉,绘“中医药+乡村”振兴图谱

贵州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资源大省。博士团考察贵州德江淫羊藿标准化种植基地,走进智能化温室,观察并学习恒温恒湿环境与自动化系统保障优质种苗全年供应和提高移栽成活率的相关机制;走进沙溪天麻基地,深入仿野生种植区,观察基地巧妙利用地形和植被遮阴,模拟原始生境,在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中培育道地药材。考察林下仿生态栽培与产业延链模式,品鉴天麻红茶等创新产品,感受到传统药材与现代消费理念的融合创新。成员们表示,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把科研成果写在药田里、落在产业链上,以青春力量助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此次实践活动中,我校师生深切感受到中医药在守护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价值与深厚底蕴,进一步坚定了传承发展中医药的信心与使命。博士团成员纷纷表示,将持续发挥专业优势,扎根临床一线汲取实践智慧,在守正创新中激发学术活力,以昂扬的青春姿态投身时代洪流。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