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文汇中医药文化讲堂”聚焦中医传承与创新

5月9日,第五届“文汇中医药文化讲堂”在我校图书馆裙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堂主题为“大学+师承:造就未来中医大师”,是纪念我校建校6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由我校与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文汇报》社联合主办。文汇报社党委副书记谢海光,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上海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郑锦,以及我校校长徐建光,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惠蓉出席活动。校长徐建光、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所长詹红生分别做主题演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首批专家、曙光医院主任医师崔松受邀主持。
徐建光指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是近年来中医界关心的重要话题,早在三年前我校就开始实践师承教育与现代院校教育相结合、完善中医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最早提出人才个性化培养和多元化评价改革思路,建立以学分制改革为先导的教学管理制度,打造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发展的通识课程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名中医工作室,率先试点中医师承与临床医学专业博士衔接工作,在中医人才培养工作中不断开拓,敢为人先。徐建光介绍,学校自2013年以来在上海市中发办的支持下,投入近5000万元启动“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建设项目——海上名医传承高级研修班”计划。这个未来大师的培训班被社会各界称为“大师班”。学校作为大师班的承载地,在为人才提供智力、文化和素养支持的同时,也建立了以学科集聚、人才荟萃为核心的良好生态环境。
詹红生作为“海上名医传承高级研修班”项目培养对象代表,和与会者分享了3年来的研修体会,以及石氏伤科的传承与发展历程。他提到,在项目培养期间,来自多个领域的大师,以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精神、谦卑的治学风范、执着的职业精神,为青年医师们树立了典范。他认为,对于一个学术流派而言,学术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是流派的灵魂和生命线。石氏伤科几代传承人在多年共同努力下,将石氏伤科这个家传学派建设成国家重点学科,不仅学科走出新天地,由此诞生的临床治疗理念与方案也惠及更多大众。
本次讲堂互动嘉宾上海市名中医石印玉、《新民周刊》主笔胡展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科主任曹烨民、浦东新区周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主治医师高志欣、我校在校学生代表张欣宇也贡献精彩观点。(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