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编委会暨审稿会议在京召开

7月29日,2016年《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以下简称《年鉴》)编委会暨审稿会议在北京广西大厦召开。会议由《年鉴》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我校党委书记张智强主持,《年鉴》编委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年鉴》主编、我校校长徐建光,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郑锦,《年鉴》编委、撰稿人,以及编辑部的学科编辑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徐建光在会上致辞,代表学校衷心感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在百忙之中莅临指导,感谢《年鉴》编委和撰稿人的辛勤付出。徐建光表示,《年鉴》作为史料性的工具书,具有重要的传世价值和学术影响。三十多年来,我校始终将《年鉴》编纂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学校的重点特色工作来对待,从人员、经费、设备、出版及政策层面给予全力支持和有力保障,维护了编辑队伍的稳定,使《年鉴》编纂工作克服种种困难,得以正常开展,顺利发展至今。
郑锦代表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长期以来给予上海的支持和信任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各位编委、专家给予上海的无私帮助表示诚挚的谢意。她指出,在《年鉴》编辑过程中,上海收获很多,有机会与全国各学科领域的中医大家、名家切磋交流,见贤思齐、开阔视野、认识不足、努力改进。
此次会议得到了国家中药管理局的高度重视,王国强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指出《年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由全国中医药各专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共同编纂,全面反映每年度中医药学术进步的综合性、史志性、资料性工具书,编纂《年鉴》是一项对于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他总结了《年鉴》的成功经验:第一,有一个覆盖中医药各专业领域、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所组成的编委会,一群相对稳定、甘于奉献的撰稿人队伍,一支专职从事《年鉴》工作、梯队合理的学科编辑,为《年鉴》(学术卷)的编辑工作,提供了强大的专业、技术的保障;第二,有一套比较规范、完善的编撰制度和工作流程,为《年鉴》的编纂工作提供较好的工作机制;第三,《年鉴》的编纂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特别是承办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全力支持和重要保障,这也是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王国强指出,今年是国家中药管理局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的落实之年,要紧紧抓住当前振兴中医药事业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不断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和水平,并提出四点意见:第一,要进一步把握《年鉴》的总体定位,必须紧紧围绕国家中医药发展的重大战略,全面、及时、准确反映国家的中医药重点科技任务,重大科研项目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果。第二,要进一步完善《年鉴》编纂工作机制。提升《年鉴》的编纂质量和水平,关键在于要形成一套能充分发挥编委、编辑、撰稿人等各方面积极性的机制。第三,要进一步优化《年鉴》编纂工作流程。如何从数量庞大,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的文献当中研究筛选出质量上乘、学术创新鲜明的论文,是编好《年鉴》的关键所在,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标准。同时,也要优化编辑、编委、撰稿人三者的工作流程,明确职责,提高效率。第四,要进一步增强《年鉴》的服务功能,在做好纸质版出版发行的同时,也要加快载体的创新,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新媒体等技术和手段加快建设《年鉴》的专业网页、微信客户端及APP平台等,实现《年鉴》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同时要面向世界,尽快谋划《年鉴》英文版的编纂和出版工作,使其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要途径。
会上,《年鉴》副主编、我校中医文献研究所所长梁尚华作2016年《年鉴》编纂工作报告。简要介绍了2016年的编纂情况,以及关于改革的思路与举措。学术交流阶段,编委代表王振国教授、李灿东教授、孟庆云教授,撰稿人代表高修安主任医师、张苇航副教授等分别作交流发言。
最后,《年鉴》常务副主编、国家中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查德忠就《年鉴》的改革提出,要真正把握《年鉴》的定位,要在展示中医药发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挥出推动及引领的功能;改革的着力点及目标要基于增强活力,编委、撰稿人、学科编辑三者的定位要调整;要有改革的勇气和精神,改革一定是破和立的关系,不破不立。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年鉴》网页启动仪式,由王国强、徐建光、郑锦共同开启。(年鉴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