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陷入招聘诈骗陷阱

如何避免陷入招聘诈骗陷阱

时下,正是广大应届毕业生求职的高峰季节,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防范意识,一些大学生往往会在求职过程中容易误入形形色色的招聘陷阱。我们借以下几类常见的求职诈骗案例提醒广大毕业生要时时保持警惕,不要麻痹轻信,保证自己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一、职介诈骗型
毕业生朱某看到一则广告:甲公司全面代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业务员等各种职业的中介服务。于是打电话过去咨询,得到回答说:“你过来吧,我们什么工作都有。”朱某去了甲公司并交了400元后,甲公司老板给他手写个条子:“王经理,兹有朱某到您的乙公司,请帮忙安排管理人员岗位。”朱某赶到乙公司,公司的老板说:“你交300元押金,就安排你上班。” 于是他又交了钱,并强烈要求尽快上班。乙公司老板收了钱,又开了个条子:“隆重推荐你到丙公司。”之后的丙公司收了他数百元后又把他介绍到丁公司,最后丁公司也要收钱。朱某亲身体验了这种“雁过拔毛”式的“互相推荐”,终于幡然醒悟,于是要求退款。结果换来的只是几个公司的互相推诿和赖账。
建议:如果是通过职介找工作,一定要弄清其是合法还是非法。正规的职介机构具有合法经营资格及政府的严格管理,收费必须开具有效的票据。遇到无证照或证照不全的职介,应及时向相关的劳动部门或公安部门反映,劳动部门可以根据有关管理条例规定对其进行处罚,所收职介费可退还给本人。如遇职介发布虚假招工信息(广告),信息中所列的待遇、报酬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合的,求职者应向劳动部门反映,请求查处,劳动部门可根据有关管理条例规定处罚职介,对职介所收的相关费用应予退还,求职者的损失,应按有关规定赔偿。
二、传销诈骗型
小王是某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他将求职信息发到了几个大型人才网。不久,广州某家电子公司给他打来电话,称其情况符合公司招聘条件,想对小王进行深入了解。在近半个小时的通话中,对方一再称小王的条件非常符合他们的职位要求,并许诺了3000元的月薪。通话结束时,对方留下了公司网址。挂掉电话后,小王立即浏览了该公司网站,了解到该公司是销售电脑配件的,小王对此相当满意,3天后,他主动拨通了该公司的电话,对方要求小王一个星期内必须到广州报名。就在上火车的前一天晚上,小王在网上无意中浏览到了一则消息,“一个毕业生应聘到广州某家电子公司后,被公司人员安排到一间封闭的小屋内,进行所谓的“培训”并强迫其接受其传销知识,毕业生砸破了玻璃才逃离”。事后,小王经多方了解,得知那家录用他的公司就是一家传销公司。
建议:当你收到不熟悉或未投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先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再去面试。比如一个单位要是长时期刊登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传销公司大都打着高科技、集团的名义进行招聘,待遇好,月薪高,而且是急聘。一定要提高警惕,切莫贪心,轻信,要保持起码的辨别常识和防范意识。
三:培训诈骗型
某高校毕业生顾某接到短信,称某保险公司近期急招一批业务员。顾某根据短信上的公司地址前去应聘,经过面试,工作人员告诉顾某他已被录取,并通知他需要交纳2000元的“业务培训费”,还说如果以后业务做得好,培训费能全额返还。顾某信以为真,于是将钱打入了所谓的“公司帐号”。结果一个礼拜过去了,公司并没有通知他前去上班,当顾某再次到公司准备询问时,早已人去楼空。
建议:用人单位若以收取培训费、押金、保证金、担保金等作为录用条件的,其行为就违反了《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求职者可及时向劳动部门反映请求查处,要求退还所交费用。
由以上几个案例不难看出,大部分受害人上当的原因无外乎贪心和轻信,以致丧失了起码的辨别常识和防范意识。如果你有一定防范的意识和基本的法律常识,仔细甄别真假招聘,能在遇到侵害时利用法律武器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相信再高明的诈骗手段也不能把你骗到。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引以为戒,并祝愿广大毕业生朋友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