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2020年教代会工作报告

聚焦“双一流” 开启“十四五”

推动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再创新辉煌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

第九届教代会、校本部第四届教代会暨第十三届工代会第五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徐建光

2020422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学校一年来的发展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时重要讲话精神和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的开局之年,是学校大力推进综合改革与高水平、“双一流”建设的奋进之年。一年来,全校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的决策部署,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凝神聚力、攻坚克难,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各项工作在开拓奋进中取得新进展。

(一)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不断深化学校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学校治理能力,促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在“1+3+X”制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更加明晰决策程序和工作机制,规范决策行为,提高科学决策、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颁布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招标管理办法、科研经费审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10项。梳理、更新学校制度汇编,制定学校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获批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开展2019年上海市高校分类评价工作,制订《我校关于“上海高校分类评价工作”实施建议方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规划,建设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提升建设重点培育项目。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开设“4+1”思政课配套选修课和人文通识课程,提升“岐黄中国”等特色品牌课程质量。课程思政改革不断深入,成功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围绕打造4个“重点改革领航学院”、19个“特色改革领航团队”、70门“精品改革领航课程”、率先创新评价体系等为目标启动的新一轮建设任务,承办了多个全国性的课程思政论坛和师资培训活动。结合主题教育问题整改,强化二级单位在课程思政和教育质量建设上的主体责任,提出了党政主要负责人主动牵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的考核要求,确保工作规划在教研室和课程层面的落细落实。

深化“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制定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导师传道授业全过程。学生“挑战杯”项目获得国家二等奖、上海市特等奖,微视频《星火》获国家二等奖。承办上海市“知行杯”社会实践大赛,获优胜杯等多项市级荣誉。获上海市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三等奖、上海高校辅导员素质拓展“最佳团队”奖,4篇论文在第16届上海高校辅导员论坛中获奖。

加强对工青妇等群体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共青团、工会、妇委会的思想引领作用,发挥离退休老同志、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民族宗教工作中,洪汉英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先进个人,岳阳医院贺天临被评为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先进个人。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深入推进卓越中医药教育“同心圆”工程,引领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以“沛然计划”为核心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医药类专业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教育引领项目”,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康复治疗学成功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各临床医学院积极开展基于课程的个性化学习试点,不断探索现代院校师承教育的新路径。年内还圆满完成“智能医学专业”的新专业申报和上海市综合评价录取招生改革工作新一轮国家级教学成果、各类国家级“金课”、国际学生数量和层次均位列全国中医院校首位。积极拓展教育科学研究的组织形态,深化与交通大学及其医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战略合作,并成为长三角医学院校联盟发起单位,新建的《黄帝内经》国际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中医人工智能学院(筹)、优才学院等工作得以有序开展,教育“智库”建设上了新台阶。

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研究生教育内涵。完成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及中医专业学位点自评估,接受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对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地评估,接受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对中医硕士专业学学位和药理学学位授权点抽评。护理学中英合作办学项目顺利通过上海教育评估协会评估。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学风建设,3个项目纳入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专项计划。研究生为学科建设的贡献度不断提升,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数量,硕士、博士报考人数再创新高。

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推进海外合作办学项目,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学高端人士中医药研习班,开展文化体验营活动,增强中医药文化知识交流。持续推进全英语慕课、中医药国际化外语教材建设,完成市教委高校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项目,新增国际学生中医实践基地8家,完成国际学生研究生教务管理系统,优化学生信息化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奖助制度。在2019年第三届上海高校国际学生太极拳友谊赛中获得了集体项目一等奖个人项目一等奖9项、二等奖2项;在“隽永诗文,友谊之歌”上海市2019年留学生中国诗文诵读大会获最佳创意奖。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也得到新提升,学生三个月以上境外访学人数较上一年增长超过30%,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临床工程师国际课程圆满结业,护理学专业学生在上海国际护理技能大赛中喜获第一名,学生国际化视野有了新的提升。

拓展继续教育合作领域,创新教育办学模式。为上海道学院举办中药学本科层次学历教育。开设高端非学历项目,承办第三批、第四批全国中医优秀人才研修项目,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计划“强素养”培训班,上海市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依托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师分会举办基层全科医师培训班,与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联合举办面向社会爱好者的针灸推拿培训班,接受企业委托举办中医药理论知识的培训及中医生命智慧与健康管理研修班等。结合党中央扶贫工作要求,精准服务于扶贫攻坚,联合举办“宁夏西吉县乡两级临床骨干医师业务知识提升”和“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培训班”,帮助西吉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业务人员提高临床知识和技能;与善小公益基金会合作举办“乡村中医医生培训班”已形成广泛的品牌示范效应,针对云南、贵州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非药物治疗百日培训系列课程”等特色项目深受好评,有关工作理念与模式在全国继续教育领域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建设成果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经受了考验,面对“停课不停学”的新要求,全校师生展现出了“众志成城”的大局观,这无疑也是对战“疫”斗争的有力贡献。通过这次不期而至的在线教育“大检阅”,一方面表明我校及各附属医院线上教学资源建设达到了一定的基础,正是有了教学理念的充分准备才使此次史上最大规模的线教育有了较好的呼应度。同时广大师生还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主动查找短板问题,探索更为有效的学习模式,学校倡导的课程思政和活跃课堂“五个一”的具体要求在网课中有了新的延伸,“金点子”“网课戏精”时有涌,学习严谨性、趣味性达到了新的统一,再次唱响“上中医”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三)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做好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推进柔性引智工程,加大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力度。以夯实中医特色为核心,建立了熊继柏、李业甫国医大师工作室,王庆国、翁维良全国名中医工作室,构建传承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平台。稳步推进第二轮学术荣誉体系建设,实施“杏林传承型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中青年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选聘第二批22名青年教师班主任;组织开展英语能力提升等培训,遴选31位教师参加国内外访学;加大博士后青年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博士后薪酬制度,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实施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代表作”综合能力评价制度,完善“大同行”评议(学科范畴)和“小同行”评议(专业领域)相结合的同行评议制度。优化职称晋升制度,畅通各类人才发展路径,打通实验技术系列正高级职务晋升渠道,扩大公开竞聘覆盖面,完善临床医学院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工作制度,有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对标高层次人才项目,2019年,引进国家杰青、长江学者1人,高层次人才9人,柔性引进国家级人才8人。2人获国家中医药系统表彰奖励,1人获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7人获“上海市育才奖”。脱贫攻坚专项奖励工作中分别获集体记大功一次,个人记大功1人,1人获嘉奖。2人获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称号,1人获市青年东方学者称号。2人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项目,1人入选第二批市学校体育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特聘名誉教授1名、顾问教授1名、客座教授13名、兼职教授3名。

(四)推进优势学科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学术前沿,发挥优势学科引领作用。推进中医学、中药学两个“双一流”建设,顺利通过教育部中期现场考核。20个顶尖优势团队成绩斐然,CNS子刊发表高分文章6篇、影响因子10分以上文章21篇。加强对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代表的特色学科和潜力学科的建设力度。各级各类学科基地项目稳步推进,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验收,其中14个重点学科获得优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保持行业“九连冠”,共获资助项目140项,总直接经费6433.5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472篇,其中大于569篇;CSSCI收录论文26篇,较去年(15篇)增长60%;授权专利100项,获各级各类科技奖项28项,其中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新增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3项,国家社科冷门绝学项目1项,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3项。《中医药文化》杂志(中文版)列入中医药T2国际有影响力的权威期刊,《中医药文化》杂志(英文版)列入国家科技期刊卓越计划高起点新刊。

立足学校学科发展特色和方向,结合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科研特区”建设工作。试点的交叉科学研究院、创新中药研究院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4项,合同经费超亿元,实现成果转化3项,合同金额1.3亿元。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成立《黄帝内经》研究院、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组建上海市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中心,推动中医药优势病种指南和专家共识制定等工作。

学校主动对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与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上海张江(集团)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服务张江科学城生命健康产业和体系升级;积极筹划建立融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多功能的中医药创新工程院。开展产学研医用联合研究,学校中医智能康复中心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立项。“针刺手法3DVR虚拟仿真综合实训”获中医类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中药新药研究虚拟综合性实验”获药学类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疾病证候分类新方法及其应用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不断优化--企合作、产--研结合等多元化中医药成果转化体系,已与10个区政府、30余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不断开拓中医药产学研发展新领域。2019年共签订产学研合同57个,合同金额达6386万元。其中,技术转让合同金额3868万元,市属高校排名第二

(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促进国际化办学

立足教育国际化、中医药全球化的发展,把国际化战略作为关键性的发展路径,大力推进学校地方高水平、国家“双一流”建设。稳步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工作。毛里求斯中医药中心正式开张,由学校承办的“中国-捷克中医中心”等4家医学中心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中医中心项目。以太极为品牌,在海外构建“太极健康中心”,积极推广普及中医药养生、功法、药膳、文化等服务。在希腊雅典、西班牙巴塞罗那开展海外功法培训项目。举办第四届中法医院健康管理论坛、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上海论坛等高层次国际会议。

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传统医学正式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体系。201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中药标准化研究团队主导制定的《中医药-当归药材》等4项国际标准。

加强合作办学,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海外访学比例,赴境外访学游学学生来自全校7个二级学院,全面覆盖我校中医学、中药学等12个专业。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在希腊、巴拿马举办中医药养生文化展,“互联网+中医药”展走进联合国日内瓦万国宫。建立中泰天然药物联合研究院、哈佛医学院创新办公室。成立沪港澳青少年交流实习基地,增进港澳台师生交流,共同关注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严世芸教授荣获第五届张安德国际贡献奖。

(六)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促进附属医院优质发展,推进国家中医临床基地建设,对标国内具有最高或领先水平的同类专科,开展调研评估,确定了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发挥附属医院优势学科,组建内分泌、针灸、肝病等22家专科联盟,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和专科分级诊疗,服务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战略。开展优质医疗服务创新品牌评比,举办住院医师规培技能大赛,持续提升规培中医内涵质量。开展行风整治“回头看”专项行动,构建行风建设长效机制。推进区校合作,市第二、第三康复医院正式列入学校附属医院创建行列,闵行区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学校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化“一带一路”中医药项目,持续开展援青、援贵、援藏、援疆和援体等工作。针对中医药人才培养遵循中医药规律不够,传承能力弱化现象,开办“海上名医传承高级研修班”,着眼于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

各附属医院建设和管理取得新的突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全国三级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附属曙光医院、龙华医院分别获得全国中医医院第一、第二名,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获得全国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一名。发挥附属医院优势资源,提高优质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附属龙华医院航头分院、市中医医院嘉定分院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七)坚持优秀文化引领,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营造传承创新文化氛围。组织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制作“我和我的祖国”快闪视频,开展建国70周年学校发展20项重要成果评选和展示活动、学校市级以上荣誉宣传展示活动等。开展海派杏林文化“三进”系列活动,与上海教育电视台录制并播出“小神农杯中华本草知识竞赛”。制作学校“名医名师长廊”2019年,市级以上社会媒体对我校新闻报道620余篇/次,其中国家级媒体报道150余篇/。学校官方微信累计阅读量超过1535万次,关注量超过11.5万,荣获“全国中医药院校微信十强”。

积极开展学生文化活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学生合唱团荣获“2019年上海市市民文化节百强合唱团”称号。话剧《裘沛然》(师生版)赴福建中医药大学开展巡回演出。五禽戏项目入选2020年上海市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建设计划。大学生武术队获中国大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527铜,获得上海市大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1033铜。上海中医药标准化中心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针灸推拿学院中医工程学团队、体育部体育教学创新团队获上海市教育先锋号,针推学院经络腧穴教研室获上海市巾帼文明岗称号,许家佗教授获五一劳动奖章。

(八)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平安美丽校园

学校以不断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和教师教学科研条件为重点,加大基础建设力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学生生活园区、教学楼、实验室、教师办公室、大学生双创实践园进行改造改善。完成行政楼教工自助餐厅整体改造。按计划完成国有资产处置、各类项目维修等。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初步实现校内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开展学生公寓“六T”管理达标创建活动。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后勤保障能力,后勤综合服务平台投入使用。完成图书馆大数据平台建设,线装出版五种珍贵古籍,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源。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发挥信息化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支撑作用、对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提升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与发展。建设全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完成针灸体验实训中心建设。学校入选首批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落实审计责任,推进财务管理各项工作规范化。围绕地方高水平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做好预算资金的合理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坚守安全稳定底线,做好信访工作,妥善处理校园突发事件。以“安全文明校园”创建为抓手,强化校园综合治理和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安全责任制,开展安全防范教育活动,加强微型消防站管理,开展警校联动,建立防诈骗合作机制。

(九)坚持党的领导,着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任务

学校党委把抓实“三大主体责任”和强化“四责协同”机制结合起来,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全面进步,形成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有效延伸的态势。

聚焦主线主旨主责,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健全完善学校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落实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党委书记办公会会议制度,组织党委中心组学习11次,党委常委学习会和主题教育集中学习19次,持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层层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主动权,抓实理论武装、责任担当、阵地管理、队伍建设等工作。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制定学校师德师风考核实施办法,开展15个直属党组织师德师风考核试点工作,建立完善“学习强国”使用机制,组织开展“寻访师道初心”口述实录访谈。

持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制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奋力担当新时代新使命的实施办法,开展80后中层干部理论学习会、青年干部“远志计划”、党支部书记集中轮训等教育培训。

不断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工程,推出“四项计划”,开展新时代教师党支部引领工程试点创建工作,实施学生党建远志计划,举办“大医精诚”主题党课,建设党建服务中心,推进公立医院党建工作,开展党建课题研究。

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内监督工作,制定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分工,开展“四书四会三报告”,推进学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进附属医院行风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抓好巡视整改,对4家单位党总支和1家直属附属医院党委进行巡查。

经过一年的努力,学校党建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名师大家,岐黄铸魂——师德传承系列工程》项目获2019年上海教育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案例;房敏教授2018上海教育年度十大新闻人物。获市教卫党建课题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老干部工作调研成果三等奖1项。积极组织申报市教卫系统党建研究课题,其中重点课题3项。上海市学校党建课题立项4项,其中重大课题1项。


各位代表,上述工作的完成和成绩的取得,是学校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校师生精诚团结、开拓进取的结果,凝结着全校师生的辛勤汗水,凝聚着广大校友的深情厚意,凝集着社会各界的鼓励支持!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一年,中医药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政策性文件,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共和国勋章”。

今年年初,全国部分地区发生新冠肺炎疫情。124日,本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学校第一时间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为双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构建“校--班”三级防控网络,制定校防控工作方案,实施“零报告、日报告”制度,在学生生活园区形成与复旦大学等5校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关心学生学习、就业、生活、心理和思想动态,开设663门在线课程,筹备“空中招聘会”,资助困难学生66名,开通24小时心理辅导服务。发挥中医药特色,应急启动疫情防治科研攻关,2个项目获国家应急攻关项目资助,共投入科研经费445万元;发表科研文章44篇;我校张卫东教授和张炜教授分别成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公关组和国家中管局新冠防治专家组成员。我校专家提出的“新冠肺炎气阴两虚型”和“新冠后肺纤维化的防治”被纳入上海和国家中医药防治方案。组织专家参与新冠患者救治,并组建上海国家中医医疗队,派出5批次227人次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在各类媒体上发布抗疫相关报道720余篇次,其中国家级媒体共计发布240篇。收到各类捐赠物资1000余万元,用于援助湖北武汉、附属医院一线和学校防疫工作。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国家高度重视中西医结合,为中医药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和实践机会。再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全国乃至全社会对中医药的认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医药人更加坚定了发展自信。

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寄寓了殷切的希望,我们承担的责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重大,中医药教育为国效力、为党分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紧迫。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更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扎实工作,以蓬勃朝气迎接中医药发展新时代。


二、学校2020年重点工作

2020年是学校推进落实“十三五”规划的收官、第五轮学科评估等重大攻坚任务的建设成果验收之年,是统筹谋划“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及李强书记来我校调研时提出的“特色是生命、育人是根本、文化是灵魂”的要求,在持续巩固疫情防控各项成果的基础上,精心谋划学校新一轮的发展规划,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坚持高质量发展新理念,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0年,学校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统筹做好援鄂医疗队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为完成一线医疗任务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障。二是全力支持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督促指导附属医院加强发热门诊和院感管理,促进中医药早期干预。培养和锻炼一批中医药防治呼吸道传染病专家和骨干队伍,加强附属医院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中医药救治能力。做好各类捐赠工作,强化防护物资保障。三是继续落实落细学校各项防控举措。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疫情防控工作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将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将困难估计充分,将情况考虑全面,将措施制定周密。根据疫情防控要求,统筹2020年春季和秋季两个学期教学计划,制定完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方案。做好疫情期间和疫情结束后相关教学工作的衔接,加强对学生学业指导,做好对困难学生的关心帮助。同时,要采取有效举措,将疫情对学生招生考试、毕业就业、学位申请等方面的影响降到最低。

2.统筹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结合“双一流”建设、“地高大”建设工作,统筹推进“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全面总结学校“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成绩和不足,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中医药行业、长三角区域战略发展需求,理清制约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结合市教委的工作要求,围绕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2021-2025年的发展战略、建设目标和重大改革举措,设计好学校下一步改革发展的时间表与路线图,进一步夯实办学基础,突出办学特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3.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中医药人才。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三全”育人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德育管理和服务为核心,围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进一步优化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打造具有行业乃至全国影响力的课程思政“领航塔”院校;加大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智库”建设,研究进一步优化中医药教育发展生态的改革措施。二是持续推进“同心圆”人才培养改革工程。实施“传承+”系列教改项目,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机制。对接教育部“双万”计划建设目标,深度思考抗“疫”中暴露的教学学术短板,依托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医学院校联盟平台,推动教学内容更新优化,力争中医传统基础学科课程在国内率先有所突破。三是创新产教融合教学组织模式。办好中医特色人工智能学院和智能医学工程新专业,打造中医智能创新实验室,建一流中医药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和示范性的五大“金课”体系。四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学位点内涵建设,开展调整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马克思主义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推进中西医汇聚创新机制和平台建设,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长期稳定项目,全面完成教育部专业学位点质量评估。五是持续推进教育国际化提质增效。继续扩大在中医药院校中的领先优势,探索国际化发展内涵质量指标体系,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主流医学的深度合作,推进优质海外中医药教育中心建设,提升对学科建设的贡献度。六是建立更加开放的继续教育发展体系。以优才学院、善小学院和内经国际研究院为抓手,推动全人才周期教育链建设,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社会教育向纵深发展,提高办学经济和社会效益。

4.着力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发挥高层次人才学术标杆、学科引领及团队统帅效应。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孵化机制,聚焦人才发展制度保障,强化人才项目过程管理和考核,建立以分层培养、目标激励、多元发展为核心的“三位一体”人才发展模式,为中医药学科催生源头性、原创性重大标志性成果提供智力支撑,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办学水平。二是推进新一代海派中医药领军人才培育工程。以附属医院为基地,探索现代文化氛围中海派中医和国学经典有机结合的高层次中医领军人才培养新机制,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三是激活人事制度内驱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顶层设计,深化职称改革,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师分类考核评价机制,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制定学校人才需求发展规划,完善人才招聘与人员内部流动机制。积极争取市属高校试点住房补充公积金政策落地学校。凝聚人才强校的共识,调动一切资源为人才成长和事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5.大力推动中医药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全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做好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这是今年“重中之重”的工作。本轮评估指标体系有重大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思政教育、育人成效、师德师风、社会服务等定性指标和学生问卷将对评估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全校上下必须一起行动起来,早做谋划,守土有责,紧紧围绕保住三个主干学科A+成绩的总目标,加强组织保障,完善运行机制,凝练学科优势,充分展示“上中医”特色优势。同时,将评估工作与全面推进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相结合,实现“地高大”、“双一流”建设新跨越。二是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创新。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化“科研特区”建设,提升承担国际学术前沿课题和国家战略目标任务的能力。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建设代表我国中医药学科领域最高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际合作重点实验室。三是推动中医药特色学术成果产出和转化。面向国家中医药科技创新重点领域,谋划“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重点布局具有中医药学科特点的项目,推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产出。构建成果转化全生态服务体系,创建上海中医药大学技术转移协会。

6.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一是推进中医药优秀文化传承。大力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养生保健方法,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活动,扩大中医药文化对外服务领域。二是提升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发挥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学科优势,针对心脑血管病、呼吸及骨关节系统等慢性病,制定推广相应中医康复方案,推动研发中医特色康复器具。三是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加强中医药“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建立融医疗服务、文化传播、学术交流、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实体。持续推进海外中医中心建设,筹建荷兰、英国、法国、东南亚等新的中医中心;运作希腊太极健康中心,筹建新的海外“太极健康中心”。四是深入开展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主导中医药国际标准,完成《WHO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全球评审,推进WHO中医技术和康复项目等。加快建设“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筹建中心大楼,争取年内开工。

7.继续优化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以国际一流的附属医院建设为龙头,引领上海中医药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一是以中医医联体和专科专病联盟建设为抓手,组织附属医院参与本市东西南北中医医联体建设,优化上海中医药服务体系。二是组建中医临床研究中心,协调推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好9个区域医疗中心(龙华医院外科、肿瘤科、急诊科,曙光医院肝病科、内分泌科,岳阳医院皮肤科、推拿科、针灸科和光华医院风湿病科),力争创建3-4个国家中医诊疗中心。三是继续推进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发展,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大任务。推进附属医院临床数据中心建设。开展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市第二、第三康复医院等附属医院创建工作。继续加强校区共建社区卫生中心,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基础。

8.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切实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以“三大主体责任”为抓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开展教师思政分层分类教育,优化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巩固和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抓好“四项计划”,积极创建上海市党建特色高校,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推进公立医院党建工作。举办中层干部培训班,做好研究所换届工作,强化干部管理监督,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建设,压实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开展校内巡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加强统战工作,支持协助党派和团体组织建设。加强离退休工作,切实关心离退休教职工。加强新时代工青妇工作。


各位代表,擘画蓝图定方向,久久为功立潮头!在新的一年,让我们以更高的历史站位和更广的战略视野,坚定信心,开拓进取,主动作为,扎实推动学校事业取得高质量发展,在迈向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征程中再创新辉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