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三个项目获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我校系统共有3个项目喜获奖励,附属曙光医院石印玉领衔的项目“石氏伤科筋骨病损诊疗技术的创新研究与推广应用”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附属龙华医院胡鸿毅领衔的项目“清肠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创新和机制研究”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附属曙光医院永平领衔的项目“一贯煎治疗肝硬化肝肾阴虚证方-证病理学基础研究”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次通过上海市教委推荐的市属高校项目中共有5个项目获奖,我校获得其中3项,是获奖数量最多的市属高校。

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获奖项目

项目名称:石氏伤科筋骨病损诊疗技术的创新研究与推广应用

完成人:石印玉石瑛郭海玲曹月龙墙世发庞坚王翔赵咏芳陈元川关斌郑昱新陈博杜炯詹红生吴玉云

项目简介:

石氏伤科”是我国著名的中医流派,曾为中医骨伤学科现代化与高等教育体系建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石印玉教授承前启后,在筋骨病损诊治方面具有深厚积淀。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已成为困扰我国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随社会老龄化呈高发趋势;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约占所有运动损伤的40%。项目组发掘整理“石氏伤科”文献数据,结合现代临床实践进展,提出“气血并重,以气为主;顾及兼邪,风寒痰湿;治伤识人,调摄全身;筋骨并重,骨正筋柔”的筋骨病损诊治原则总纲,以上述严重影响国民健康水平的骨伤疾病为攻关重点,探索防治共性规律,构建筋骨病损诊治技术体系,取得下述创新成果:

1.在石印玉教授“补肾方”基础上,合作研制抗骨质疏松症新药“芪骨胶囊”获新药证书(国药证字Z20090039)。并通过体内研究发现补肾方可以改善骨质疏松动物的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性能,并抑制骨吸收,其中补肾组分促骨形成作用明显优于滋肾阴组分;体外研究发现,方中黄芪、淫羊藿和骨碎补均具促进成骨细胞成骨的作用;确认有效部位淫羊藿苷能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增殖与成骨功能,为起效的物质基础之一。

2.通过“病、证、症结合”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在局部辨证层面,证实膝骨关节炎疼痛程度与辨证证型相关,膝部压痛点分布与解剖结构相关;整体辨证层面,将舌象参数与关节局部病性证素结合分析,发现中根部区域舌象与寒湿痹阻型骨关节炎的关联规律;创建了一种图像化评估膝痛部位的新方法;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验证了石氏特色制剂抗骨增生合剂、复方紫荆消伤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制定“石氏伤科膝骨关节炎特色诊疗方案”,并验证该诊治方案较传统方案的临床优效性。

3.在石印玉教授“筋伤多宜针药并用,手法次之”观点指导下,通过临床试验逐项验证石氏伤科传统的熏洗、敷贴、手法、针药结合等疗法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早、中期)和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疗效的研究,通过累计1077例病例研究证实石氏伤科外治疗法可改善踝关节扭伤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且安全性良好,形成了踝关节扭伤“宜针灸、药物、手法并重,分期论治”的治疗新理论。

项目组共发表学术论文24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4篇,他引1630次。专利授权3项,培养硕士75名,博士19名。连续11年举办“石氏伤科诊疗技术”主题的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培训学员2172人,接收全国进修医生265人。主编《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等7部国家级教材。建立“石氏伤科”微信公众号,科普文章获得33098次点击。芪骨胶囊被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入选《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专家共识(2015)》,近3年新增产值逾千万。项目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骨伤科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成果在全国成员单位推广应用,累计受益病患逾132025例,提高了全国范围相关疾病的诊疗水平

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获奖项目

项目名称:清肠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创新和机制研究

完成人:胡鸿毅林江龚雨萍袁建业唐志鹏郝微微孙博云王师英朱凌宇费晓燕李凯卢璐温红珠卞慧

项目简介: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累及结直肠粘膜的慢性、复发性免疫性疾病。近10年来,UC在我国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年增长率为4.0-14.9%UC病程冗长,反复发作并容易发展成结直肠癌,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难治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该项目秉承“海派丁氏内科—黄文东脾胃流派”学术思想,将“内病外治”理论创新性融入中医药防治UC的临床实践,研制了国内首个治疗UC的中药栓剂—清肠栓。历经三代人、三十余年持续努力,不断揭示中药栓剂防治UC的特色优势和作用机理,并对中医传统理法的科学基础进行了深入挖掘,其显著的临床效果在国内消化领域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为确立中医药在防治UC中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创新中医药防治UC的理论学说,提出“瘀毒”是UC发病的关键因素。通过深入开展UC中医病因病机的系列研究,发现UC发病中首先出现“肠络瘀阻”(血管损伤),继而引发“湿热蕴结”加剧(炎症细胞侵润和炎症因子聚集),最终导致肠道脂膜血络受损形成糜烂和溃疡,形成了以“肠络瘀毒”为UC发病核心因素的中医理论新框架,明确了“瘀毒”和“湿热”之间的辩证关系,打破了长期以来以“湿热”为主论治UC的认识,为指导中医辨证施治提供新的依据。

2.在国内首创中药栓剂—清肠栓用UC防治。通过总结国人UC发病特点,结合中医内病外治的理论和传统疮疡制剂的用药经验,80年代末起在国内率先研制中药栓剂—清肠栓。该药仅在龙华医院的年使用量达近10万盒,年治疗UC患者达12000人次。病人每日至少可节约药费支出80%,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UC的特色优势与卫生经济学价值。

3.基于长期跟踪研究揭示中药为主方案防治UC的临床特点。基于1140UC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清肠栓在改善粘液脓血便、促进粘膜修复及预防复发方面有明显优势,总有效率达91.47%,且起效快,副作用小。与柳氮磺胺吡啶栓相比,复发率降低30%,联用中药口服可显著增效。清肠栓能诱导和维持活动期UC缓解,具有新药开发价值。

4.发现了“肠络瘀邪热毒”相互作用以及清肠栓作用的现代生物学机制。发现了UC发病早期的差异性代谢谱和关联信号传递通路,及其与中医“瘀”证表型的临床相关性。对清肠栓防治UC的效应及其对微血管病变的作用研究发现,VEGF121/VEGF165以及促炎因子/抗炎因子的失衡状态可能是导致结肠微血管损伤的关键,化瘀清热解毒为主的清肠栓对此机制有明确的干预作用,并首次从生化-细胞代谢-分子生物学不同视角论证了相关作用机理,为中医药防治UC提供新的临床评价“靶标”。

 项目获得国家及省部级项目资助15项,成立传承创新研究平台3个,出版著作12部。清肠栓为主防治UC特色理法方药体系日渐成熟,也为“行血则便脓自愈”等经典理论提供了现代研究依据。

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获奖项目

项目名称:一贯煎治疗肝硬化肝肾阴虚证方-证病理学基础研究

完成人:慕永平刘平王晓玲陈佳美周亚宁胡义扬刘成海张华孙明瑜陈高峰

项目简介:

该项目基于一贯煎抗肝纤维化的效应机制,采用以方测证的思维模式,认为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病理学基础可能主要体现在肝实质细胞衰减、肝干细胞异常分化、抗氧化应激能力下降、肝窦内皮损伤和血管生成、代谢紊乱等,开展滋补肝肾的一贯煎抗肝纤维化的效应机制研究,对阐释肝硬化形质损伤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病--证”相关性研究开拓了新思路。创新点如下:

1.一贯煎可抑制肝干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iblasts,MFs)分化:在2-AAF/CCl4大鼠肝纤维化,肝干细胞可向MFs分化,促进肝纤维化进展,一贯煎可抑制这一病理进程。

2.一贯煎可抑制异体骨髓细胞向MFsKupffer细胞(KCs)分化:小鼠予以X光照射后经尾静脉注射异体骨髓细胞,第7w开始予以CCl4造模至13w末,同时予以一贯煎干预,结果显示一贯煎可抑制骨髓细胞向MFsKCs分化。

3.一贯煎通过提高肝组织的抗氧化应激能力,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在CCl4大鼠肝纤维化,一贯煎可提高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蛋白表达,提高肝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还原酶6、转铁蛋白等的蛋白水平。降低肝组织丙二醛含量及HSP70HO-1的蛋白表达。在CCl4小鼠肝纤维化,一贯煎可降低肝组织α-SMA蛋白表达。

4.一贯煎显著改善肝脏缺氧状态,抑制肝窦内皮损伤和血管新生:在CCl4小鼠肝纤维化,一贯煎可降低肝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2等的表达。

5.一贯煎可抗肝细胞损伤,调节机体物质代谢:在CCl4小鼠肝纤维化,一贯煎可降低血清ALT活性,提高血清及肝脏ALB含量。在CCl4大鼠肝纤维化,尿代谢组学分析表明一贯煎可调节机体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色氨酸代谢、细胞色素P450代谢等。

该研究提出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病理学基础与肝实质细胞数量衰减、肝干细胞异常分化、抗氧化应激能力下降、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及血管生成,以及肝细胞的代谢紊乱等有关。不仅对解析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现代病理学基础发挥引领作用,也为一贯煎的临床应用奠定了重要科学基础。(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