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水中流 奋楫者进
乘风向上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第十届教代会暨第十四届工代会
第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季光
(2023年3月22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向大家报告2021年、2022年学校发展情况,以及2023年准备重点推进的工作。请代表们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2022年我们迎来了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学校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和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立足上海,着眼世界,紧扣中医药发展主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心戮力、踔厉奋发,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坚持党的领导,把牢办学方向
1.加强政治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委常委会传达学习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领导干部在分管部门、联系单位和所在党支部开展宣讲21次,基层各级党组织书记联系工作实际讲好党课,师生宣讲团广泛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宣讲,把全校师生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学校“十四五”规划目标上来,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办学治校行动指南,扎实推进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
2.突出思想建设。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活动,开展“两优一先”推荐评选表彰,向123名老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广大师生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推出迎百年原创话剧《誓言》。“杏马”理论宣讲团、“星火”大学生红色精神宣讲团组织宣讲486场,覆盖听众13.7万余人次。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切实增强学习贯彻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学习先行,注重分类指导,聚焦育人实践,推动事业发展,学习成效显著。通过深入调研形成“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12项,逐项对账销号。通过学习教育,学校系统全体党员感悟思想伟力,增强政治自觉,切实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推动学习全覆盖。
3.夯实组织建设。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重视高知群体的政治吸纳。全面加强附属医院党的建设,推进公立医院党建工作提质增效。成立党的建设研究中心,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相互促进。两年来,学校入选“上海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创建单位,基础医学院、针推学院入选上海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学校系统27个党支部(个人)获教育部和上海市“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百名大学生党员标兵”等荣誉。
4.深化队伍建设。深化干部队伍思想建设,分层分类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和岗位实践锻炼,引导干部强化政治理论,增强政治定力,提高政治能力。共选送13名干部赴西藏日喀则人民医院、新疆喀什二院、青海省中医院开展医疗支援工作。严格干部选拔任用,2021年完成学校中层干部换届。学校系统17名教职员工担任新一届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制定校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把落实人才工作纳入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
5.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四责协同”,完善全面从严治党“问题、责任、项目”三张清单,压紧压实管党治党责任链条。深化政治监督、做实日常监督、推进专项监督,全面提升监督治理效能。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从严从实加强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开展警示教育和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实现学校内部巡察全覆盖,切实将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压紧压实。
(二)落实根本任务,加快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
1.推动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群,聚力培育思政课“金课”。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领航学院”“领航团队”,打造“岐黄中国”品牌课程,成立“张黎声课程思政工作室”。入选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医护理学》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门课程入选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1个教学团队入选市课程思政示范团队,5名教师获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分层分类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出版《师道匠心》《师道臻心》系列丛书,“杏林滋养工程”项目获评上海市首批高校教师思政精品项目。
2.深化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制定服务学生成长导师团2.0工作方案,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名医、名家、名师的育人功能。制定研究生学科组育人方案,探索思政工作新模式。建立“五育融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七个一”学生党建远志计划探索与实践项目入选2021年上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示范培育项目。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持续推进岐黄育人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率连续四年超过上海市同期平均水平。推进资助育人工作,成为教育部思政司“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
3.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增上海劳动模范风采展馆、上海工匠馆大学生劳动育人实践基地,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开设《美育导航》课程,发挥客座教授优势资源,提升学生文化艺术修养。践行知行合一,组织志愿者服务上海进博会,2021年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2022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首获特等奖。加强创新创业教育,1项作品入围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主赛道决赛,2022年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实现一等奖零的突破。弘扬体育精神,校武术队获全国第十四届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3金3银,第四届上海市咏春拳大奖赛高校赛区获10金10银。
4.文化引领营造育人氛围。发挥名师名家示范引领作用,李其忠教授荣获2021年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重点宣传先进典型,林国强院士入选2021年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评选第三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20名、提名奖20名,《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动师德师风建设走深走实》获评2022年上海市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奖;《“三个坚持”推动师德师风建设走深走实——上海中医药大学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入选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2022年“新时代上海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典型工作案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制作科学家精神宣传视频,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加强对外宣传,两年来市级以上社会媒体新闻报道1726篇/次,其中国家级媒体报道527篇/次。开展新一届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上海市名中医的系列宣传报道,与东方卫视合作拍摄制作列专题纪录片,弘扬大师精神;与上海教育电视台合作拍摄《我爱国风“潮”》系列电视专题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语言文字工作,举办“读红色经典 做信仰传人——百年百书阅读行”等主题活动。加强中医药科学知识普及,举办“大爱无疆——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主题展,出版《闻香识本草》视频、“小学生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系列读本”7册。加强中医古籍保护和利用,编撰上海地区馆藏中医药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开展校园文化地标命名,通过对校园网主页版块和功能的重新梳理定位,结合用户浏览需求,上线全新大学校园网主页。
(三)聚焦教育教学,全面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1.加强一流本科建设。围绕中医药传承创新和学科交叉拔尖人才培养目标,扩大中医学本博连读“屠呦呦班”招生规模。新增7个国家级、14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1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教材、临床案例库建设稳步推进。持续推动临床教学模式改革,深化“院院合作”贯通效应,加强整合式中医特色医临床能力培训和评价中心内涵建设,全面启动“沛然计划”“中药创新班”改革试点。获评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3项成果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标国家卫健委和行业“十四五”规划教材主编24门。获准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深化康复上海市现代产业学院、中医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和中药产业学院(炮制基地)建设。完成新一轮教学实验实训环境和设备改造工作。
2.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史、医学技术、公共卫生学位点内涵建设。护理学、生物与医药、药学、医学技术学位授权点入选“上海市高校学位点培优”专项。加强研究生课程和教材建设,《中药监管科学》《中药系统生物学专论》《中药质量分析与评价》《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入选2022年“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规划教材。推动博士生招生计划改革,探索基础与临床融通的专业学位博士生培养新模式,在第十三届 “岐黄杯”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竞赛中共获22项奖励,其中一等奖2项。
3.持续提高国际教育水平。打造高质量中医药国际教育,希腊西阿提卡大学孔子学院顺利获批。“中医气功健康防病”课程首次进入法国高校课程体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知华友华,造福世界的优秀人才。截至2022年底,我校共有来自66个国家的国际学生2275名,其中本科生1071名,硕士研究生216名,博士研究生43名,非学历生945名,国际学历生占比15.38%,继续位列同类高校第一。持续推进全英文课程与教材建设, 5门课程获上海市来华留学英语授课示范课程。以培养“中医教育国际+”卓越教师为目标,开展全英语课程师资在线国际课程培训。举办首届中医药国际研究生学术论坛、暑期中医药项目。顺利举行第五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学高端人士中医药研习班。
4.发挥继续教育服务社会作用。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实现管办分离。全面梳理非学历教育招生、办学各个环节,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规范办学行为、严格质量管理,加强风险防控,制定《非学历教育办班实施细则》。分类有序开展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自主招生项目培训,服务近9万人次。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健康中国,培训乡村医生共1825人,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5名。稳步推进老年大学筹备工作,硬件设施不断完善,软件内涵建设不断深入。
(四)加强顶层设计,深化高水平大学改革发展
1.完善制度建设。修订大学章程,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基本完善。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工作机制,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建立导向鲜明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推进由“校办院”向“院办校”转变。规范二级学院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推进附属医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贯彻民主集中制。
2.加强规划统筹。发布实施《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配套发布《上海中医药大学“十四五”学科建设方案》,明确学校未来五年的建设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又紧密结合的学科发展“路线图”。细化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工作目标和任务节点。建立追踪评估机制,两年来148项任务总体完成率约98%。制定学校《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方案(2021-2025)》《“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方案》《高校分类评价工作分析报告》《加强法治工作推进 依法治校整体工作实施方案》《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等。在2021年高校分类评价中,学校继续位列应用研究型高校第一梯队。2022年,我校的化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药理学与毒物学、临床医学、生物与生化持续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截至2022年11月);在软科2022年中国大学医科实力评级中,我校位居全国中医院校首位。
(五)实施有组织科研,激发高水平研究活力
1.凝聚合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优化调整科研组织模式,从国家发展出发,面向行业需求、对标科技前沿、服务人民健康,确定了中药关键技术创新、中医原创理论内涵创新、中医药学科交叉创新和中药创新药物研制等四个关键技术方向,以揭榜挂帅的方式启动开展有组织科研。牢牢把握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契机,与企业联手申报筹建“经方与现代中药融合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获首批部市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
2.持续优化内涵建设提升科研效率。起草《上海中医药大学重大科技成果培育计划(2021-2025年)建设方案》,通过资助具有潜力的培育项目,激发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的热情,提升成果高水平表达能力。与国际一流期刊《Nature》合作,开通自然大师课堂在线课程体系。拟定全新大型仪器设备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提升大型实验仪器使用效率。修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横向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建立相应财务经费管理制度,提升横向经费使用灵活性,扩大项目组自主权,激发科研人员合作动力。深化中医药高端智库建设,共报送新冠相关信息近208篇,完成50国中医药海外发展国别研究。
3.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效果显著。两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资助项目295项,直接经费资助总额约1.39亿元。中药化学生物学、炎癌转化病证生物学前沿研究基地,中药制剂产业转化、上海中医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获上海市资助,经费总额1亿元。新增国家级社会科学项目7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资助3项,授权专利584项。获各级各类科技奖项62项。横向科研课题立项180项,合同金额约8435万元,到账金额共6620.7万元。完成技术转让项目12项,合同金额6054.7万元。“中药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筋骨理论与治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优秀”,“肝肾疾病病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良好”。
(六)引育并举,持续加强多元人才队伍建设
1.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新一轮9个“战略创新团队”和9个“重点创新团队”建设,带动培养一批活跃在学术前沿创新团队的优秀教师队伍。修订完善学术荣誉体系机制,将“看得见、拿得出、叫得响”的、符合国家发展需要和学术研发前沿的标志性成果作为荣誉体系建设的目标。继续完善“杏林中青年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护理青年杏林人才培养计划”,深化博士后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2022年,“博新计划”和“引进项目”取得零的突破,交叉科学研究院靳金美博士作为全国中药学专业唯一入围者成功获得“博新计划”资助,康复医学院陈思韵博士入选“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制定实施《临床研究型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遴选首批27
青年临床科研人才。搭建各级教学竞赛“递进式”成长平台,培育“四有”教师,7名教师在上海市第五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斩获奖项。
2.全力推动优秀人才引进。制订《上海中医药大学特聘青年研究员、青年副研究员计划实施办法》,提升政策引才竞争力,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树立全球眼光,聚焦青年才俊,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实施精准引进。两年来,引进领军人才和卓越青年人才27人,柔性引进领军人才21人,获评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1人,获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特别资助2人、面上一等资助1人、面上二等资助16人。16位博士后获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资助。
3.优化绩效工资改革和人才评价制度。制定实施《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教职工考核与奖励办法(试行)》,发挥奖励制度的激励导向作用,不断推进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正向激励机制,给予二级单位更多的分配自主权,促进内涵发展,激发释放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完善传统学科代表性成果评价细则,试行以金课型教师为主的教学型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细化高等教育研究系列职务聘任相关政策。公开竞聘制度实施五年来累计竞聘成功正高20人(其中,破格晋升4人,代表作晋升5人),副高13人。
两年来,新增国医大师2名(严世芸、施杞),全国名中医1名(石印玉),国家岐黄学者1名,青年岐黄学者6
,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研修项目4
,上海市名中医29名,上海高校东方学者岗位计划4名,上海领军海外人才项目11
,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1名,上海市健康科普人才能力提升专项2名。
(七)立足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级
1.推动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持服务人民健康,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级,附属龙华、曙光、岳阳医院继续在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名列第一、二名。龙华、岳阳医院成为国家医学中心的辅导类建设单位,龙华的河南、江西分院,曙光的安徽分院分别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立项项目。附属医院在提质增效、优质扩容,集中力量开展疑难危重症诊断治疗技术攻关,开展前沿医学科技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集中发力。龙华、曙光、市中西医结合、普中心、七院等附属医院,也成为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附属龙华、曙光、岳阳和市中医医院全面启动开展高水平临床示范性研究和临床研究型医师培养计划,确定7项临床研究项目,资金总额约2400万元。持续深化长三角中医一体化内涵建设,牵头组建9个专科联盟。中医医联体“一区一品牌”重点基地和专病联盟建设成效明显。
2.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持续发挥中医药作用。大上海保卫战期间,学校所有附属医院全面投入上海乃至全国的疫情防控保卫战中。派出约2000人次支援本市28个方舱医疗救治工作,开通中医预防方咨询热线、新冠康复门诊及互联网康复服务专区,提供发放防疫中医药良方,推出“现代冥想辅助新冠疫情防控”专辑。曙光医院作为市级定点医院腾挪浦西院区675张床位收治患者1554
。附属医院的多个制剂获治疗新冠肺炎医院制剂备案许可。“一方一药一茶”(一方荆银固表方,一药痰热清,一茶抗疫强身茶饮)方案得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指导组高度评价。开展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和临床研究,通过真实世界队列对照研究,表明中医药的治疗方案明显缩短新冠无症状感染者核酸转阴时间。大学互联网医院“国医云”和三家附属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约50万人次。去年下半年,附属医院再次向海南、成都、西藏、新疆等地派遣医疗队支援共计392人,将上海的抗疫经验带到全国各地。
3.加快中医药国际化步伐。市编委正式批复同意建立上海市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院,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中心项目正式竣工,服务“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和“中国标准走出去”战略有了新平台,中医药国际标准话语权持续加强。两年来,ISO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30项,其中由我校主导制定6项,《中医药-党参》《中医药-白芍》两种大宗中药材ISO国际标准正式出版。牵头开展WHO传统医学章节20种病症编码案例研究,完成本市23家中医类医院传统医学章节临床分类数据收集,形成《WHO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网络版。在线举办高层次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推进海外中医中心工作,摩洛哥、泰国、捷克和毛里求斯4个海外中医中心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项资助。2022年度,召开ISO/TC 249第十二次全体成员大会,完善“太极健康”课程管理和在线平台升级。《中医药文化(英文)》被Scopus、Ovid、Ulrichs三家国外知名数据库收录,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上海中医药大学希腊西阿提卡大学孔子学院顺利获批,将开展中文教育和针灸硕士课程。学校入选第二批“国家中医药出口服务基地”。
(八)提升办学能力,全面保障各项事业向好发展
1.严守校园安全底线。根据上级部门有关指示精神和工作部署,学校党委健全疫情防控体系,完善工作制度,加强物资储备,强化联防联控,稳步推进教育教学、学生关心关爱、舆情监测和处置,全力维护师生医务员工生命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校领导坐镇一线、靠前指挥,研究部署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大上海保卫战期间召开工作例会76次,形成工作日报87份。各基层党组织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号召全体师生员工在特殊时期扛起特殊责任,拿出特殊担当。完成“先锋上海”报到党员2436人,参加社区服务上万人次(含退休职工)。54名管理干部下沉一线,支援10个区所属街道、居民区。PCR志愿者队、学生党员和退役士兵志愿者突击队、支援浦东新区核酸采集和曙光医院医护工作学生志愿者队助力校内外疫情防控工作。统战团体为学校积极争取防疫物资,递交130条相关社情民意和提案。有条不紊做好信访矛盾化解工作。《上海中医药大学反恐怖防范应急处置预案》,成立反恐怖防范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校园安全检查,杜绝安全隐患。
2.推进校园综合建设。加快推进“十四五”我校基本建设工作,积极争取新建教学中心、修缮学生生活园区等项目,完成两个二级学院实验室、图书馆局部环境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做好公共服务设施维修保养,增加校园水域生物多样性,为师生打造良好工作、学习环境。修订《上海中医药大学基建建设管理办法》。完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顺利完成全市网络安全专项检查,获历史最好成绩。推进校园事务“一网通办”,累计为2
余人次提供线上办事服务。完善内控制度,持续推进增收节支工作,严格落实依法治校工作,积极配合市教委对学校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落实各项审计事项整改。按规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植绿补绿等工作,打造绿色、低碳、美丽、和谐校园环境。
3.推动社会合作和产业发展。通过校董会、基金会、校友会三会协同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支持学校发展。两年来,新发展3家机构校董与1位个人校董,履行咨询、议事、监督职能,助力学校塑造发展新动能。校企合作推动经典名方新药注册、“刺五加颗粒”“安神补脑液”扩大适应症注册临床研究、动物矿物药颗粒配方关键技术等研究攻关,搭建服务社会新平台。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支持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产业合作、医疗事业、环境建设等15个项目,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新助力。启动校友信息化平台建设,凝聚校友力量,助力校友提升。积极筹建并成立“上海中医大中医诊所”及其互联网医院。引进黑天鹅等水禽20余只,添置红色钢琴近50台。在2022年上半年大上海保卫战期间,社会各界共75家企事业单位、大学、机构组织和58位个人爱心捐赠物资总值1300余万元,为一线师生员工与附属医院筹措相关物资。
各位代表,上述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体师生、医务员工的团结奋进,全体党员干部的勇毅担当。面对疫情的冲击、面临发展的瓶颈、面向社会的期待,全校师生员工立足岗位,兢兢业业,交出了不负时代的答卷。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医务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广大校友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教卫工作党委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学校实际,聚焦“四个面向”,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全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为服务国家战略作出新贡献,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能。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校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继续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纠正损害师生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同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深入推进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设“习近平与中医药”主题教室。加强线上线下阵地建设和管理,严格落实“一会一报”制度。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学生党建远志计划,优化制度建设,形成标准体系,制订“七个一”学生党建2.0项目实施细则,培育和擦亮学生党建工作品牌。以“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成为听党话、跟党走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创新育才育人体系,夯实人才培养主阵地
加强专业建设,持续深化“屠呦呦班”“中药创新班”“沛然计划班”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实施“决胜课堂”和“五个一”工程。继续推进通识专业课程贯通、本研课程贯通、课程和课外活动贯通,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课程群和教材库。积极开展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试点,建立重大项目、创新平台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开放机制,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培养高素质博士生。深入探索学院-医院联合、基础-临床结合专业型博士生培养模式。围绕国际化办学目标,依托海外医学中心,启动新一轮海外游学计划。
(四)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建设中医药人才高地
依据“按需设岗、目标管理、薪酬激励、动态调整”原则,开展新一轮“学术荣誉体系”建设,打造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标杆。优化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健全各类人员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代表作”制度和公开竟聘制度。聚焦“四个面向”和建设一流学科,在关键技术领域集聚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力争建设两院院士工作站1-2个,引育国家级人才3-5名。面向传统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设立“访名校拜名师”计划,支持青年教师到学科实力强的高校、科研院所访问研修与合作研究,继续推进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交流。加强全职博士后队伍建设。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五)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学科运行管理模式,实现学科内涵建设提质增效。强化目标导向,开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建立学科年报制度,助力学科发展。坚持“四个面向”,围绕中医原创理论内涵阐释、中医药多学科交叉研究等关键技术领域,实施有组织科研,形成先发优势。建设创新平台,有序推进国家经典名方新药创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落地,全力推动“经方与现代中药融合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申报,优化“一校一策”部市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建设、专管共用、资源共享”原则,促进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提升大型实验仪器共享平台服务能级。
(六)服务人民健康,推动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
对标“健康上海”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目标,不断提升中医药技术创新和医疗服务能力,落实“推进高质量中医药临床研究、推动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创新、加强临床研究型医师队伍建设”三项任务。推进附属医院临床学科(专科)建设,力争“十四五”国家中医中心、中西医旗舰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等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将附属医院医疗数据质量列入医院质量考核,建设大学临床数据中心,推动中医药临床数据挖掘利用和共享分析。以高质量中医医疗服务输出为抓手,加强医学领域对外合作交流,新建1-2个中医药海外医疗、教学合作点,打造国家级海外中医药中心。以建设一流附属医院为目标,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学科影响力,促进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
(七)优化内部治理,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保障水平
坚持依法治校,优化完善疫情防控长效机制。落实审计整改,厉行节约,开源节流,不断巩固办学基础,突出办学特色。优化内部治理,推动“放管服”改革,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加强业务学习,打造一支既能“独当一面”又能“密切协作”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管理队伍。加强对附属医院的全面领导,落实附属医院人才培养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力军责任。推进新教学大楼立项建设,加快推动张江生活园区宿舍修缮工程,提升学校供餐、供电、供水等配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
各位代表,学校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新时代国家对发挥中医药在慢病防控和老龄健康中的核心作用作出新部署。兄弟院校内涵建设快速发展的竞争压力倒逼我们加紧研究发展新策略。“二级学院办大学”改革进入深水区对干部履职担当能力提出新要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突破发展瓶颈,打造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中医大学,接下来的几年将是发展的关键,希望代表能够同学校一道全力以赴,凝心聚力共同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击水中流,奋楫者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