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传统文化+”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在我校举办


612日至15日,由上海市教委立项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指导,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承办的“高校‘传统文化+’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专题培训举办。此次培训内容涵盖中医学、心理学、中国哲学等多学科,从生命教育、课程思政和实践育人三重视角,总结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开展心理育人的理论和实践。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三十余所上海地区高校及部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专兼职心理咨询师近五十人参加培训。

开班仪式上,我校学(研)工部部长沈漫介绍我校依托中医中药学科优势,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打造“传统文化+”生命教育新模式的努力和尝试。近年来,我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价值观融入对生命的认知、理解和尊重中,设计心理培训课程体系,构建心理育人文化环境。

培训中,专家们先后不同的学科领域和角度对生命教育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学校终身教授、上海市名中医王庆其以“中医药文化中的生命观”为题生命来源、生命要素、生命理想状态、生命过程的自稳调控机制、生命价值五个方面,解释了中医药文化中的生命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涵静书院积极教育(中国)中心主任席居哲阐释了心理弹性和不确定性情境中的顺变智慧,提供了塑造积极压力心态、提升情绪弹性的科学依据和方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医师谢斌对心理健康相关的污名与歧视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消除污名与歧视的具体路径开展诠释。同济大学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名誉院长赵旭东指出中医植根于民族精神,分析了文化视野下的中医心理疗愈力。我校终身教授、上海市名中医李其忠从情志养生理论、古训、今释三角度,诠释了传统文化下的情志养生之道及养生之术。我校教授张黎声介绍了《人体解剖学》课程中生命教育的设计智慧,提出应充分考虑生命的自然、意识和社会属性拓展学生的生命长度、厚度和宽度。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所长何仁富从“生命的学问”、“生命的教化”儒学生命教育的推展三方面阐释了儒学的强大生命力及其对生命教育的指导意义。

生命之“大”课实地参访环节,我校解剖学教研室主任邵水金教授和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张宇奇带领学员参观学校人体经穴解剖学陈列馆、解剖绘画展及“大体老师”纪念廊。学员们从观察人体标本开始,了解人类从胚胎、成年再到衰老、疾病等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状态——探寻“生命的基础”;赏鉴医学生由脏器解剖结构、功能与意义的联想创作出的绘画作品,让学员体验每一个脏器(脏腑)都有独特的功能,是构成鲜活绚烂生命和完整机体的一部分——思考“生命的色彩”;听关于大体老师的故事,观摩学生感恩墙和追思堂,在遗体捐献者纪念园为大体老师默哀和祈福——感受“生命的厚度”。通过“解剖第一课”,学员们更深地理解了“愿汝秋叶之静美,换吾夏花之绚烂”的生命教育育人理念,学习将“珍惜生命、敬畏生命”融入心育实践中,感受生命的智慧、价值的升华。实践讨论环节,学员就高校生命教育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开展了分组共学和集中分享,并对工作实践过程中的疑难环节展开讨论。

高校“传统文化+”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旨在开拓新时代学生心理育人实践新形式推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质增效。学员们表示,培训用人文和医学的视野审视生命,理论深厚,体验性强,帮助自己对生命教育有了新认识,发现了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多共通之处,有利于自己在未来工作中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探寻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

[学(研)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