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沪上名医,传承中医智慧”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举办


 715日至719日,我校专家委员会联合科技人文研究院各家撷英学术社团,开展为期五天的“知行百年路—访沪上名医,传承中医智慧”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为中医学子搭建了与沪上名医近距离接触的平台,助力学子们通过采访名医,学习他们的学术思想,汲取宝贵的临床经验,感悟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提高自身的医学素养。

国医大师施杞教授、全国名中医蔡淦教授、上海市名中医陈以平教授、王灵台教授、徐蓉娟教授、徐敏华教授和童瑶教授七位知名专家接受专访,为学子们带来思想上的盛宴。专访团学生由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留学生、科学技术史专业研究生等15名学生组成,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敏、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尚力、副主任杨丽娜和朱思行带队指导。

 715日下午,童瑶在专访中强调自主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她鼓励学生们在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花更多功夫在提升传统文化修养上。她还向学生们展示了她的书画作品,分享了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其艺术修养诠释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她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学习精神,为学生们树立了好榜样。

 716日上午,学生们专访陈以平。陈以平指出,中西医学的有机结合是未来医学的方向,学科融合是加速中医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她坚持临床、科研、教学并进,首创“斡旋三焦”治疗肾病的学术理论,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并长期坚持收集临床病例以总结经验。她与学生们分享了红斑狼疮、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炎治疗的临床心得和对膏方调养的独到见解。希望青年中医学子们精益求精、仁爱利他、守正创新,让中医药惠及更多患者。

 716日下午,施杞在接受专访时,回顾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历史,介绍石氏伤科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特色。他提出慢性筋骨病预防、诊治、康复、养生、治未病“五位一体”的整体论治,确立“双调法则”,注重“三期分治”及“中医骨内科学”学术体系的构建。作为学校老校长,他十分注重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倡导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医药教育,坚持“以传承中医理论体系为主体,弘扬传统文化及融汇现代科学为两翼”作为中医药教育的模式。他鼓励师生共同进步,寄语青年中医学子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树立定向、逆向与开放的思维,做到取势、明道、优术。

 717日上午,在对王灵台的专访中,学生们深入了解中医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发展。王灵台强调,中医治疗肝病注重整体调和与自然疗法。他提倡在治疗过程中,中西医应相辅相成,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他还同学生们分享了对中西医结合教育的看法,鼓励学生开放思维,深入理解两种医学体系的特点,扎根中医,吸收现代医学精华,推动中西医交叉融合,更好服务病患。

 717日下午,学生们对蔡淦进行专访。蔡淦指出,随着时代发展,身为中医,不能仅仅停留在四诊辨证,而应中西医并重,在治疗时既辨西医的病也辨中医的证候,以期为患者解决病痛。他强调中焦脾胃的重要性,认为中药的吸收主要仰赖于脾胃的运化,因此在用药时应兼顾脾胃,调整阴阳寒热虚实的平衡。他寄语中医学子,学中医要自信自强,要强调各家学说的兼收并蓄,不应盲目相信书本,不拘泥于一方一药。

 718日上午,徐蓉娟为专访团学生详细讲解了徐小圃中医流派的精髓。她继承徐氏的学术经验,创新用于内分泌代谢病领域,注重温阳扶正,重视病证结合、分期论治、既病防变。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为患者带来深具人文关怀、科学精准的治疗方案。希望学生们努力学习前辈经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做一个德术双馨的中医人,造福桑梓百姓。

 718日下午的专访中,徐敏华将师从多位名医的学习成长之路和诊治中风的临床经验娓娓道来。她强调中医传承的重要性,指出学习经典医书在中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她认为,要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知识,必须先静心研读经典,循序渐进,最后达到精通的境界。她指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医生,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包括对经典文献的背诵和理解。她鼓励年轻学子珍惜时光,勤学苦练,打好基础,将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做新时代中医人。

结束专访后,专访团学生在线上举行了交流分享会,共同回顾这次难忘的名医访谈之旅。

本次“知行百年路—访沪上名家,传承中医智慧”活动让年轻的中医学子们与名医们面对面对话,充分领略名医风采,加深了学子们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理解,激发了他们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和信心,进而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将以前辈为榜样,奋发图强,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接续奋斗。

专家办、各家撷英学术社团